中新網貴陽9月29日題:貴州“向絕對貧困總攻”初見成效
  作者周嫻
  “山高坡陡石旮旯,山藥洋芋包穀粑,要想吃頓大米飯,除非過節生小娃”,這是20世紀90年代初期,在貴州省黔西南州晴隆縣蓮城鎮江滿村曾傳唱著的民歌,這是當年江滿村環境惡劣、生活貧困的真實寫照。20年後的今天,該村全村人均年收入6000多元,實現了通水、通電、通路,村容村貌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,還被貴州省政府授予“新農村建設示範村”稱號。
  江滿村坐落在海拔1580米的高山上,世居布依、苗、彞等民族。昔日石漠化嚴重,生態環境惡劣,極度貧困。
  上世紀90年代中期,江滿村人均占有糧食不足80公斤,人均收入不足550元人民幣,不通公路,不通電,也不通水。全村近900人忙活一年還填不飽肚子。當地許多村民通過政府救濟維持生活。
  江滿村海拔高,石漠化嚴重,但坡耕地面積大,草山資源豐富。2000年實施草地生態建設與科技養羊扶貧試點工作以來,該縣種植優質牧草、養殖優質肉羊是維護生態,成為帶領農戶脫貧的有效途徑。
  “代代相傳的不應該是貧窮,而是美好的生活。晴隆縣的發展變化,是貴州加大民族貧困地區扶貧開發力度,改善民生的一個縮影。”貴州省扶貧辦主任葉韜說。
  貴州是貧困問題突出的省份,也是重要的少數民族聚居區。貴州省95%的貧困人口集中分佈在武陵山區、烏蒙山區和滇桂黔石漠化地區,其中75%以上的深度貧困人口集中分佈民族地區。
  2013年貴州全省農村貧困人口745萬人,有50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、70個片區縣,涉及武陵山、烏蒙山和滇桂黔石漠化三大片區,是貴州省扶貧攻堅最難啃的“硬骨頭”和“堡壘”。
  沒有貴州的小康,就沒有全國的小康。貴州省委、省政府堅持把扶貧開發作為全省“第一民生工程”來抓,發出了“向絕對貧困發起總攻”的號召。
  為走出了一條具有貴州特色的扶貧開發道路,貴州省大力發展核桃、生態畜牧、中藥材、蔬菜、茶葉、精品水果、馬鈴薯、油茶、鄉村旅游、農產品加工等扶貧特色優勢產業。
  在多年的扶貧開發實踐中,貴州省逐步探索出了晴隆模式、印江經驗、長順做法、威寧試點、金融扶貧等方式方法。
  2011-2013年,全省共投入財政專項扶貧發展資金93.8億元,減少農村貧困人口404萬人,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6%以上,貧困發生率從32%下降到21.3%,貴州省貧困人口在全國貧困人口的占比由15.6%下降到9.1%。
  “衣食無憂,就業有門,平穩安定地過日子,是人們的願望”葉韜說,貴州的扶貧不僅僅是讓剩餘的745萬人擺脫貧困,走上富裕之路,而且對於維護偏遠少數民族地區的穩定也有重要作用。(完)  (原標題:貴州“向絕對貧困總攻”初見成效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r36irswc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